《团结报》连续三期头版报道我校民革科技兴农
发布日期:2012-11-07 17:59:52 来源: 作者:

扛着麻袋给农民朋友送种子

——民革雅安市委会服务科技兴农纪实之一

《团结报》2012.09.27第一版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走转改”活动的部署要求,推动新闻扶贫活动进一步展开,从9月起,本报陆续派出记者组,深入四川、山东等省区市,深入采访民革及兄弟民主党派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力图以点带面,全面反映最近几年来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新成就新经验。今日推出的是本报记者组深入四川成都、雅安、自贡等地的采访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德海 韩金伟 本报通讯员 何涛

“科技兴农促增产,富民增收奔小康”,这是一面由农民朋友赠给民革四川省雅安市委会锦旗上所绣的烫金大字。而说起这面锦旗的来历,还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9月24日,在雅安市的青衣江畔,记者听到了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2000年3月的一天,由雅安市开往汉源县的公共汽车上,挤上来一老一小扛着大麻袋的两个人。两人在汉源县九襄镇下车后发现,原本上车时的三个麻袋只拿下来两个。所幸,通过镇政府以及交通部门的努力,忘记在车上的一个麻袋终于在一个半小时后物归原主。这时,九襄镇的人们才知道这两人的身份:年轻的是时任民革雅安市委会秘书长董敏雷,年长的则是已经退休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毛祖进,而他们携带的麻袋里,装的是准备无偿提供给九襄镇大庄村村民的高产水稻种子。

汉源县九襄镇拥有独特的光热资源,非常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经多方联系,民革雅安市委会决定将此地作为高产水稻的的示范种植推广地。于是,才有了董敏雷、毛祖进扛麻袋送种子的一幕。

时至今日,已是民革雅安市委会副主委的董敏雷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汉源县九襄镇距离雅安市中心140多公里,但当时由于交通不便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那天晚上,住在镇上的董、毛二人几乎彻夜未眠——大庄村收到水稻种子的村民们来到他们的住处,要求他们承诺这个品种的亩产必须要达到600公斤,否则就要他们赔偿!尽管在村支书的反复劝解下,村民们抱着怀疑的眼神离开了,但董敏雷和毛祖进却没了睡意,如何把好事做好、不辜负农民朋友的期望成为压在他们心头的一块重石。

为了让村民们见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接下来的插秧、防虫及田间管理过程中,民革雅安市委会的领导及专家多次来到大庄村,现场指导村民科学种植。付出总算得到了回报:7个月后水稻收获的季节,民革雅安市委会领导、市科委及汉源县农业局、农技站的同志来到田间地头,现场测算高产水稻的亩产产量。经过计算,种植高产水稻的农户平均亩产达800公斤。连听到这个消息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如今,在民革雅安市委会的推动下,九襄镇成为四川省优质高产水稻种植示范点,还创造了水稻亩产最高900多公斤的奇迹。

“科技兴农是民革市委会开展社会服务的品牌项目,连续30年来,市委会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党员专家的科技优势,在多个地方开展了送科技、送咨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了民革组织的良好形象。”民革雅安市委会主委、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系主任李首成告诉记者。

民革雅安市委会现有党员600多人,仅在各条教育战线的党员就有近200人,发挥这些专家党员的智力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是民革雅安市委会多年来坚持的一项传统。而在大庄村开展高产水稻种植示范推广,仅是市委会打造科技兴农品牌的一个缩影。

2000年年底,来自大庄村的村民开着农用车,给民革市委会送来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面锦旗,而朴实的农民朋友更是开车送来了200多斤大米,表示他们当初对民革专家不信任的歉意。http://epaper.idoican.com.cn/bjtjb/html/2012-09/27/content_4467193.htm?div=-1

摘下满天星托起一份情

——民革雅安市委会服务科技兴农纪实之二

《团结报》2012.09.29第一版

本报记者 张德海 韩金伟 通讯员 何 涛

四川雅安市汉源县皇木镇村民康军(化名)拿着烟袋坐在自己家的地头上,一愁莫展。他家地里种的大白菜不知什么原因,叶子绝大部分呈现出褐黄色,有的叶子还腐烂了。作为当地的白菜种植大户,他家里的白菜如果不能正常上市,将损失巨大,而像他这样的蔬菜种植户还有好几户。在这个关键时刻,民革党员毛祖进来到了皇木镇。

今年已经77岁的毛祖进是四川农业大学的退休教授,但是已年过古稀的他却依然热心民革组织的活动。仅6月份和9月份,他就先后2次随民革雅安市委会的科技兴农工作组来到皇木镇,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工作组经过深入观察,终于找到了白菜患病的原因:霜霉病和软腐病。由于种植户缺乏相关科技知识,不能对症下药,加上当地连续几天阴雨连绵,加剧了这种病害的蔓延。了解到发病原因后,工作组立即与中共皇木镇委、政府联系,由毛教授对当地村镇干部及种植户进行大白菜、土豆、玉米的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向当地农户赠送了科技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指导,农户掌握了有关的防治技术,大白菜的长势逐渐有了好转。

皇木镇作为民革雅安市委会的定点帮扶点,这里的农民对民革市委会的领导及专家党员并不陌生。从2007年到现在,他们已经记不清工作组究竟到过皇木镇多少次,只记得每次见到工作组,总会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一场7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汉源县皇木镇也未幸免。冰雪灾害导致当地4个村农民储存的洋芋种子全部被冻坏,损失惨重。眼看大春播种来临,当地农户急需援助。得知这一消息后,民革雅安市委会组织民革党员捐助1万余元购买了洋芋种子,并组织民革党员专家奔赴皇木镇进行了为期4天的抗灾夺丰收灾后重建和科技兴农示范工作。毛祖进用了两天时间,就洋芋新品种“坝薯9号”、“坝薯10号”等如何达到优质高产,对皇木镇红花村和富有村的村民进行了科技培训。

随后,民革雅安市委会与皇木镇政府签署了为期2年的《汉源县皇木镇高寒山区“抗灾夺丰收”马铃薯高产科技示范项目实施协议》。根据该协议,民革雅安市委会与皇木镇合作在当地建立600亩优质高产洋芋示范片,以点带面,将好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推广到全汉源县,从而配合汉源县实施好省定洋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为抗灾夺丰收服务,为发展当地洋芋产业服务。

2008年8月,民革四川省委会副主委赵世春、民革雅安市委会及雅安市农业局一行来到皇木镇,对这个项目实施了测产验收。其中,民革市委会推广的2个新品种“坝薯9号”、“坝薯10号”亩产分别达1500公斤、2100多公斤,比当地的老品种分别增产95%和186%。

“农民是最实在的,只要看到了成效,他就会相信你。”长期参与科技兴农项目的毛祖进、民革市委会副主委董敏雷、市委会秘书长冯蜀清等人深有体会。“市委会开展的工作其实不仅仅是送种子,技术指导和咨询之类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指导改变了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的观念,使得他们从原来的‘满天星’种植回归到‘规范化’种植的科学轨道上来。”

付出终究会有回报。近5年来,民革雅安市委会通过科技兴农项目,在皇木镇建立马铃薯高产技术示范片1600亩,平均增产近1600斤,按2009年当地市场价每市斤0.8元计,当地农民共计增收640万元。“民革的人为我们做了大好事”是他们经常听到的话。

http://epaper.idoican.com.cn/bjtjb/html/2012-09/29/content_4467413.htm?div=-1

三代民革人殷殷富农情

——民革雅安市委会科技兴农系列报道之三

《团结报》2012.10.09第一版

本报记者 张德海 韩金伟 通讯员 何 涛

“科教兴农一老兵, 涉水爬山两袖清……莫道古稀桑榆晚,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首名为《科教兴农工作有感》的七律诗,作者是四川省雅安市民革党员、四川农业大学退休教授毛祖进。这位已经73岁的老人是民革雅安市委会近30年的科技兴农工作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9月24日,当记者见到这位老人时,他依然精神矍铄,讲起他参与科技兴农工作时也是侃侃而谈。

民革雅安市委会科技兴农工作可追溯到30年前。早在1983年,民革市委会就组织了第一次科技支农考察,由此拉开民革市委会打造社会服务品牌工作的序幕。如今,民革市委会领导几经更迭,但科技兴农的热情依然历久弥新,一如既往。

“民革雅安市委会科技兴农的工作由来已久,这不仅因为‘三农’是民革作为参政党参政议政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因为在雅安的民革党员中,有一支技术过硬、热衷奉献的农业科技队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民革市委会主委李首成这样概括说。

在雅安,许多人都知道,四川农业大学里有个民革总支部,其中有许多党员是科技能手:民革雅安市委会原主委赖仲铭是四川农业大学数量遗传育种领域先期核心成员之一,先后培育出优良玉米杂交品种多个,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大会奖和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现任主委李首成是农学院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而1982年就加入民革、长期参与市委会科技兴农工作的毛祖进则是农作物栽培专家。

当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参政党组织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后,其蕴含的能量就得以产生令人称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民革市委会在荥经县花滩镇和汉源县皇木镇建立玉米高产技术示范片300亩,推广5000余亩,当地农民平均每亩增收300余元;

——汉源县皇木镇高寒山区“抗灾夺丰收”马铃薯高产科技示范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当地农民共计增收640万元;

——在天全县始阳镇推广油菜高产技术2000亩,使油菜籽平均每亩增产30市斤;

……

在30年科技兴农的过程中,雅安市边远山区的田间地头、农户家里,都留下了民革组织和民革党员的身影。

“民革的专家没有架子,每次来到村里都往田间地头跑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往猪圈里跑看猪苗的进食。”汉源县皇木镇的村民们,早已熟悉了这些民革专家的工作作风,和他们打成一片。

“作为参政党,市委会一直把保持长期的科技兴农传统作为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原则,同时注意以人才优势为支撑,以结合实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走出了一条科教兴农、科教富农的新路子,并且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继续走下去。”李首成说。

http://epaper.idoican.com.cn/bjtjb/html/2012-10/09/content_4450021.htm?div=-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