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罗培高,九三学社社员,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全国八月瓜产业发展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现任雅安市政协常委、雅安市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九三学社四川农业大学支社副主委。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让麦穗填满粮仓,让野果甜润生活。”从抗病小麦保卫粮食安全,到木本粮仓赋能山区经济,罗培高的科研哲学在实验室与田垄间流淌。
这位被业界誉为“科研跨界者”的农学专家,以十五年光阴破译小麦抗病基因密码,又以十度春秋唤醒深山野果八月瓜的产业基因,在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的交响乐中谱写出激越篇章。
林转农: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之路
1977年出生于重庆黔江的罗培高,自幼与土地结缘。1996年他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时,正值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凝练成型。学校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深深触动着这位农家学子。
“任正隆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他的学识和视野值得我们年轻一辈敬仰和学习。”于是,在2000年硕士报考时,罗培高选择了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任正隆教授课题组,并以全校第一的统考成绩进入了四川省植物遗传和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踏上了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之路。
硕士毕业后,表现优异的罗培高顺利留校任教,但他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持续开展小麦功能基因挖掘和优质种质资源创制的深入研究。
寒来暑往十五载,罗培高从本地品种中发掘了多个抗性基因或数量位点,其中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41是我国学者发现并获得国际小麦新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的第一个抗条锈病新基因。团队后期利用这些基因资源培育的新品种,为小麦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一定要谋大局、识大体、干大事。”从青涩学子到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罗培高时刻铭记老一辈科学家对他的深刻影响,始终保持着“麦田守望者”的谦逊。正是这份朴素信念,支撑他带领团队育成多个抗病高产新品种,作为主研人员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授权3项。
从小麦到八月瓜:跨界的契机与挑战
八月瓜,学名三叶木通,是一种多年生野生植物,富含多种游离氨基酸。因其细长绵软的果肉酷似香蕉,民间也称它为“野香蕉”。作为中国本土食药油赏同源的综合性植物资源,其被认为是未来“川果”大军中的新兴产业,扮演着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角色。
“研究小麦是为了让人吃饱,研究八月瓜是为了让人吃好。”谈及科研跨界的初心,罗培高感慨地说。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2014年。当时罗培高正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访学,记忆突然闪回故乡的青翠山野——少年时放牛途中,一串串清甜沁脾的野生八月瓜垂挂枝头。“林木育种技术远落后于作物,若将小麦遗传学的火种引向这片荒原,或许会迎来一个新的突破。”
这个念头如野火般在罗培高心中蔓延。彼时无人知晓,这位用十五年光阴在小麦抗病基因领域深耕,发现抗条锈病基因Yr41的农学家,即将在另一个赛道开启破冰之旅。而他的这一决定,不仅为八月瓜的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更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干就干,罗培高立马通过网络和电话远程“遥控”自己的学生前往雅安、绵阳等地展开调研,对四川的野生八月瓜资源先行摸底。“我们发现,全省仅野生八月瓜资源就超过了3亿公斤。”这一摸底结果让罗培高感到振奋,也让他看到了八月瓜产业发展的先天基础。
2014年底归国后不久,罗培高前往雅安市石棉县挂职,开启了近6年的科技副县长生涯。在对石棉县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时,他意外地发现,石棉中高山地区野生八月瓜资源相当丰富。用老乡们的说法,八月瓜是一种很“贱”的植物,适应性强,耐瘠薄,耐旱、耐涝、耐寒,病虫害少,栽培容易,在浅山中山高山都能生长,而这也更加坚定了罗培高跨界研究八月瓜的信心和决心。
于是从2015年开始,罗培高顶着巨大的压力从小麦地里“半路出家”,尽管面临“不务正业”的外界质疑,在第一笔经费仅0.3万元的艰苦条件下,他也毅然带领团队开启了研究八月瓜的新征程。
挂职期间,罗培高为有兴趣种植八月瓜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在石棉中高山荒山和闲置林地进行仿野生试点栽植种植,建立起产业发展的“根据地”,并指导当地组建了首家八月瓜果实加工企业,真正把课堂放到了田间、把实验室移到了地里、把产业延伸到了山上,他也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八月瓜县长”。
从0到1: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里有1447个野生八月瓜品种,共2000多份原生种质资源材料,每一株都是我们跑遍全国各地的山间地头找回来的。”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基地的八月瓜研究中心,罗培高指着资源库里的八月瓜自豪地说。
当八月瓜的藤蔓还在西南群山中寂寂生长时,罗培高便已带着探针和测序仪叩开了这座天然基因库。尽管彼时云南、贵州等地已有专家在植物分类领域留下足迹,但对八月瓜基因组大小、染色体数目、生物习性等方面研究尚属科研盲区,关于八月瓜的产业化更是一张“未被点染的空白画卷”。
为从根本上推动八月瓜产业发展,罗培高提出了全学科链深入、全价值链挖掘、全产业链创新、全适生区域辐射的“四全三链”模式,力图推动八月瓜产业向油用、药用、食用、观赏等多领域延伸。
摆在罗培高面前的第一关,便是对八月瓜开展基础研究。因为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一切只有从零开始。
2015年,八月瓜研究中心建立,发现除了传统的种子育苗,扦插栽种的存活率和生长效率都大大提高,并且通过搭建藤架扩大植株冠幅,能够有效提升八月瓜产量,同年还提出了八月瓜仿野生种植模式;
2016年,指导专门从事八月瓜系列产品研发、加工和销售的农业科技企业成立,其深加工产品矩阵覆盖冻干粉、果茶等20余个品类,打通了“从实验室到货架”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测定了八月瓜的营养成分与次生代谢物和种类及其含量,明确了八月瓜的遗传组成,启动了八月瓜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分子育种工作;
2018年,牵头制定了《四川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八月瓜》,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八月瓜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意味着四川最先拿到了八月瓜走向加工市场的“通行证”,推动其从“野果”升级为“惠农果”;
2024年,选育的“蜀森11号”“蜀森13号”“蜀森14号”三个八月瓜新品种获得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并通过了良种认定,八月瓜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四川省林业草原八月瓜工程技术中心”,标志着团队在八月瓜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
十年来,罗培高带领团队在八月瓜生物学特性、遗传学基础以及营养物质代谢机理方面深入钻研,通过种质资源收集、基因组解析、抗病品种选育逐步突破技术瓶颈,成功构建“药食油赏”八月瓜分子育种平台,为八月瓜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建立的全国最大的八月瓜种质资源库,也成了全国八月瓜研究者的“朝圣”之地。
迄今为止,罗培高承担了与八月瓜有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获国家林草局授权植物新品种权4件,获批四川省林业草原八月瓜工程技术中心1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制定省级食品安全地方标准2件;培育企业达50余家,研发20余款八月瓜深加工产品;10年时间带动四川省八月瓜种植面积从零开始,迅速发展至40万余亩,创新产值达15亿元。
罗培高的跨界科研之路,不仅填补了八月瓜基础研究的空白,更通过产业实践为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我将继续围绕‘农’字做文章,立足特色,发挥优势,推动八月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多力量。”罗培高说。
来源:https://paper.tuanjiewang.cn/tjb/html/2025-07/01/content_143994_2352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