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为此,我刊特邀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更好培育新质生产力以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话题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现将来稿刊载如下。
以“四个面向”加快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吴德(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面临水土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劳动力老龄化形势严峻、土地经营细碎化日益凸显、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诸多挑战,迫切需要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内核,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一种形态,其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但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是,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2023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见,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内涵是创新,具有高水平、先进性、引领性、现代化的突出特征。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农业劳动者、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手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旨在推动农业深度转型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组合。农业新质生产力秉承了农业基础性、战略性、生物性的内涵,具有鲜明的集成性、开放性、结构性和协同性特征。集成性:农业是有生命力的产业,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考虑叠加和集成多项新技术新工具。开放性: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交叉、融合、渗透的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社会和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增长和消费升级的刺激也越来越明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必然伴随着与周围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物质、能量、生产要素、信息的交流和重组,这才能发挥新质生产力最大的效能。结构性: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外生的,如城镇化加速要求农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和原料,而农产品质优和量增、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关系长期无法破解。新质生产力突出全产业链形态改善和信息交换属性,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向而行。协同性:新质生产力作用的大小依赖于先进技术,但又并不完全取决于拥有多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因为有了先进技术,还必须有配套的生产关系,要在不懈的制度创新中探索突破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着力塑造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三农”生产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差别较大,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过程中,要找准关键环节、做好规划谋篇,才能带动产业形态变化和产业变革。为此,提出以“面向未来农业高地、面向传统农业产业升级、面向农业人才队伍结构优化、面向区域具体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建立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体系。
第一,面向未来农业高地,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农业必然是以现代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力量,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智能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形态。我国要进入全球农业强国的第一方阵,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超前布局一批世界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重大领域成果。一是动植物育种。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创新和重要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技术在有种领域的应用,着力培育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和特色品种。二是农业生物技术。围绕生物基因、细胞、酶、发酵四大工程技术体系,在以植物组培、农业生物“三药”和农业生物“五剂”三大领域为主的生物技术产业培育上尽快推进,在畜禽主要疫病基因工程疫苗、新型饲料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领域抢占国内外制高点。三是农业工程技术。重点强化土壤图、产量监测器、可变速率技术、自动转向和制导系统、无人机和卫星图像等数据分析技术在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中的应用,强化田间采收机器人研究,大幅提升田间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四是农业新能源、新材料。重点强化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在农业上的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在温室大棚、节水设施、冷链物流和包装新材料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第二,面向传统农业产业升级,加速高新技术应用迭代。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农艺和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传统农业生产逐步向精准化、智能化迈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迭代势在必行。一是加快农业数字化产品供给。紧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科学部署信息化、智能化物质产品链。依靠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形成新品种、新装备、新肥药等物化产品,以产品供给创造产业需求。二是瞄准产业关键环节率先实践。重点在田间耕种收、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逐渐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互联网销售、智能化决策和社会化服务等全程智能化管理。三是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和多功能开发。面向“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等,加快数字技术在养殖种植中的综合使用,摆脱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低产、低效、传统等概念化标签和供需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同时,顺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依托数字技术形成社区支持农业、托管农业、定制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拓展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健康养生、科普教育等农业多种功能,逐步构建形成“农业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优质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三,面向农业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加快培育新质人才梯队。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劳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于传统的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农业劳动者,新质生产力需要农业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农业人才。但目前,我国在农业领域人才培养中还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后备力量薄弱等问题,不能很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围绕农业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加快培育“新质人才梯队”。一是积极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或者团队。针对农业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等,一方面,聚集我国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现有创新人才智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布局和推动新质生产力成果研发力量;另一方面,从全球视野找寻和引进相关人才,制定落实农业新质人才政策,促进创新成果产生和转化。二是大力实施中青年新型人才培养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选拔一批中青年创新人才,设立中青年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优秀的年轻人才快速成长,为进一步自主创新提供基础。三是培育新型专业化、职业化的农业劳动力。以返乡入乡大军为重点,加紧制定实施面向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的新就业计划,大力推进“头雁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训”等重大措施,为传统产业从业人员量身定制知识再造和能力提升方案,构建多层级、多元化的人才体系。
第四,面向区域应用场景,创新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我国农户数量多、个体差别大、各地情形复杂,必须科学识别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找准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环节,分门别类推动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一是推进优势农产品产区规模化的科技供求对接。在各地已形成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区,着力推进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规模化产业组织发展,鼓励其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企业积极对接,创新对接机制,实现高新技术的规模化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二是推进传统农业产区分散农户的信息化、社会化服务进程。对于传统产区或者偏远地区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分散农户,鼓励其采取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方式实现生产经营。要着力提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现代化装备水平,搭建分散农户组织化的信息沟通平台,从而降低服务外包和田间生产管理成本,实现集约化生产。同时,积极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推进中高端、特色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建设,实现从生产到餐桌的透明化和联通化。三是积极培育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综合考虑各地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各类农业园区、产业化综合体、示范基地等为载体,形成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实体分工协作、集群发展,推进农业新型生产要素跨界融合与高效流通,提升农业技术效率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农强则民稳,民稳则国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与应用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农业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农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完善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群言》2024年第5期总第4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