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5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25日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四川农业大学党外专家积极响应学校发布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紧紧聚焦“肉案子”“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重大民生工程,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山林湖泊,积极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智慧力量。
“由我校选育的天府黑猪作为‘四川回锅肉’专用品种,让回锅肉的美味回味无穷……”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介绍了学校在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中所取得的突出成效。
吴德长期从事种猪营养研究,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母猪营养一号人物”。虽然四川是养猪大省,但母猪的生产效率始终不高,在吴德看来,“要妈妈好后代才好”。
为了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吴德先后经过多轮杂交实验,通过适度的横交固定,筛选出了一个最佳组合,并通过优化繁殖、营养等技术,构建了筛选品系的综合配套技术,与新选品系配套进行了大面积推广,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功让单头母猪的产仔数由原来的9.5头提高到14.5头。
据不完全统计,吴德及团队在母猪繁殖机理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推广面达500万头母猪,母猪单胎和终身繁殖力提高20%以上,累计生产优质肉猪5亿头,获直接经济效益115亿元。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母猪领域的第一个国家奖。
而学校党外专家把论文写在圈舍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杨凤、刘相模等数十位党外专家便扎根农村大地。刘相模教授退休后仍始终心系羊遗传育种发展,晚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泡在羊场“与羊为伴”,即使因高度近视多次在羊场绊倒,也没能打消他的这份养羊热情。
新生代党外专家也继承这一传统,不断产出更多“顶天立地”的科技成果。民盟盟员张克英为解决市场上鸡蛋更安全、更优质的问题,跟鸡蛋“杠上”20多年,研究集成了“优质安全鸡蛋高效生产的饲料营养调控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民盟盟员李学伟牵头研制的种猪产肉性能和母猪年生产力的遗传评估软件和建立的猪场网络信息系统,为地区性或全国性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提供了关键技术,全国一半以上种猪场都在推广使用……正是一代代党外专家的薪火传承,才为保障全省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完)
来源:http://www.sc.chinanews.com.cn/kjws/2023-06-25/190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