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网)鼓起粮农“钱袋子”才能保住百姓“米袋子”
发布日期:2022-09-05 09:16:30 来源:全国政协网 作者:统战部

仓廪实,天下安。大国良策守护大国粮仓。

针对当前农资价格依然高企情况,在前期已发放300亿元农资补贴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近日又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100亿元,统筹支持秋收秋种,弥补成本上涨带来的种粮收益下降。至此,2022年中央财政已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

“今年上半年我们共收到三笔补贴。第一次是发给原承包户的田亩补贴,每亩120元。第二次每亩40元和第三次每亩16.4元的补贴,都是发给实际种粮户的农资补贴。”作为一家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江苏省兴化市政协委员谢国政刚刚经历了夏粮丰收的喜悦,“小麦产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去年亩产最高900斤,今年则达到了1300斤。”这个夏天,谢国政经营的1300多亩土地给了他最丰厚的回报。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而种粮收益一端是价格,一端是成本。今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较上年均有提高。但相对粮食价格,农资价格抬升较快,增加了生产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农民种粮的收益。“我们统计了一下,人工、收割费、田亩租金及农资等加在一起,每亩成本比上年增加了280元左右。”谢国政说。

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作出明确部署: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发放农资补贴,对象要‘精准’、 标准要‘精确’、实效要‘精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补贴政策实施的前提是“真正在种粮”,要真正瞄准实际种粮农民,避免政策对象“失准”。要根据“谁种粮谁得补贴”原则,合理区分种粮耕地与非种粮耕地,精准识别实际种粮主体,高度重视因土地流转双方合同约定而导致事实上的政策对象失准。

“要把钱补贴给真正承担农资价格上涨成本的实际种粮户,避免资金‘撒胡椒面’。”吴德建议,要避免简单粗放地依据耕地面积进行补贴,而要考虑种粮的种类,如水稻、玉米、大豆等,合理测算不同种植规模的农资需求差异,根据购买农资时间、数量、价格等,“精确”确定一次性农资补贴资金发放标准。

吴德认为,一次性农资补贴资金政策的实效要“精益”,实现政策惠农,就要加大对农资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尽量避免补贴资金对农资市场价格的扭曲,防止农资价格因政策补贴而不断上涨,避免财政惠农效应降低。此外,还要依靠大数据,运用粮食作物保险承保数据、农资购买相关数据、粮食产量数据等现有数据,不断提升政策实施效率,提高粮农对补贴政策的体验感、获益感。

在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看来,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能不能到达实际种粮者手里,地方政府要担起责任。除了清晰界定谁是“实际种粮者”外,还需引导农民正确看待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他在调研中发现,因为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比种粮食高,一些种粮大户就种起了“来钱快”的树苗等经济作物。尝到甜头后,种粮就被远远抛在脑后。“这种做法,短期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长期肯定不利于粮食安全。”马传喜说。此外,马传喜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特殊现象,例如:上海近郊的土地可能是周边省份前来务工的农民在种,农资补贴究竟应该由上海发放,还是由其户籍所在省份来发放,应该有明确的说法。

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屡屡送出政策“大礼包”就是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马传喜建议,地方政府要通过合理引导种粮农民,切实落实好国家政策,将国家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励、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大家踏踏实实种粮。”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想要百姓的“米袋子”鼓,必先让种粮农民“钱袋子”鼓。

新闻链接:http://www.cppcc.gov.cn/zxww/2022/09/02/ARTI16620857707292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