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从种业振兴到人才培养,吴德委员的履职印着“三农”二字
发布日期:2022-03-09 11:41:27 来源:党政办 作者:王龙龙


“‘三农’要发展,产业要升级,乡村要振兴,最重要的‘芯片’是种子,最紧缺的资源是人才。”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吴德再次来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

2018年,吴德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一名深耕农学领域三十多年学者,他每年的提案主要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先进技术推广、绿色农业发展、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三农”发声,努力当好乡村振兴和农业高校发展的“代言人”。

2020年,他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立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等四个方面,提交多个方案。

2021年,他的提案主要围绕高质量畜禽种业自主创新研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打造高水平农村经济组织等三个方面。

这些提案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答复,这让他对履职工作更有信心。“今年更为扎实,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记者发现,六件提案中有四件直接与“三农”相关。从种业发展到科研基地建设,从新型蛋白饲料开发到农林人才培养,均有涉及。“我们既着眼当前最紧急的大豆问题,又瞄准长远紧盯种业攻关和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吴德与学生在一起做实验。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加快推进川种振兴

四川是全国种业大省。为了能够更深入了解研当地种业发展情况,吴德深入调研,特别是关于建立健全种业政策支持体系方面,发出问卷190份左右,其中企业60余家,种业方面的科技人员130余份。从种业种质资源、种业基础研究、种业关键技术研发、种业成果转化、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和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六个方面开展调研。“收到了来自于一线的数据和问题,基层人员也提出很好的建议,这对撰写高质量的提案非常重要。”

通过梳理,吴德发现,四川地区虽然总体上农业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但仍存在供种保障能力不足、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育种创新水平不高、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等短板。

“川种振兴迫在眉睫。”吴德建议,一是要支持四川建设“西南畜禽健康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四川畜禽种业的重大理论创新、先进技术研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端共享与开放平台。二是要支持四川建设国家区域性农作物种业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企业、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三是要支持四川种业繁育基地扩面提质,加大对现有的九个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县的资金投入,增加认定一批新的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满足四川优势农产品供种需求。四是支持四川种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集中资源和力量对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种源,开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五是要支持四川优势种业企业做大做强。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吴德与学生在一起做实验。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开发新型蛋白饲料资源

长期以来,吴德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是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分析说,我国粮食安全主要包括口粮安全和饲料粮安全,从供需角度来看,未来的粮食安全关键是饲料粮安全,尤其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的短缺将会越来越严重。

目前,畜禽肉(蛋)产能稳定在1.2亿吨,蛋白质饲料资源需求量将达到5400万吨,而这些蛋白质饲料资源又主要来自大豆。据农业农村部此前有关数据,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大概在1.1亿吨左右,而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

对此,吴德告诉记者:“研发新型蛋白质饲料资源替代豆粕,是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吴德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问题,减少大豆消耗,就要从国家层面设立相应的重大科研专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科技力量加大非常规蛋白饲料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启动修订新版畜禽饲养标准,优化饲料配方结构,提高地方饲料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我国特色种养模式,充分利用地方种质资源,开发对蛋白需要量较低的特色猪种,从根源上降低饲料对豆粕的需求量。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吴德在上课。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建设国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程研究中心

除了大豆需要大量进口外,吴德告诉记者,“玉米产需缺口2000万吨左右,大豆、玉米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

吴德分析说,玉米和大豆是同季旱粮作物,争地矛盾十分突出,既要保证玉米产能不减,又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能的唯一有效手段就是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西南、西北、黄淮、东北等玉米主产区的示范结果表明,带状间套作玉米产量与净作玉米相当,每亩多收100-150公斤大豆,能有效缓解我国玉米大豆供需矛盾,助力大豆实现基本自给。”

这项技术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带领团队历时22年的攻关成果,也是四川省首个两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以推广的农业技术模式。

为实现该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和大面积应用,吴德建议由四川农业大学牵头,与全国优质的农林高校和涉农企业进行合作共建,成立国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程研究中心,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农机装备研发为重点,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复合种植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中种、管、收等关键环节的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起玉米大豆兼容发展的国家研究应用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吴德。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振兴新时代西部农林高等教育

拥有三十余年专业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实地考察经验的吴德十分清楚,无论是种业振兴、新型蛋白饲料资源开发,还是国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都离不开农林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农林人才的培养。

“农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他告诉记者,但是,农林院校尤其是西部农林院校长期以来由于地域、学科导致的资源不足等问题约束,一直存在着发展缓慢不足的问题,制约了西部农林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能力的充分发挥。

吴德进一步分析说,西部地区是我国粮食重要产区和畜禽养殖核心区,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但作为培养服务西部“三农”发展生力军的西部农林高校,却长期面临着资源保障不足,人才培养结构不优,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数量和科技创新保障要素不够等问题约束。

为给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林专业人才,吴德建议,设立“西部高校振兴发展专项资金”,经费支持向西部农林院校适当倾斜;增加西部农林院校的硕博士招生指标,支持西部农林高校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显著提升高层次农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优化一流学科和博士点布局,开展“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西部农林院校一流学科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新闻链接:http://news.youth.cn/gn/202203/t20220306_13504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