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腿走路 ——记张小平教授
发布日期:2011-10-14 16:33:42 来源:统战部 作者:杨 子

最初认识这位年轻的学者,是在1999年,那时他的科研产品——SLB(思尔贝)生命奶在雅安市场上一路走俏,并在四川省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我约他就“生命奶”写条消息。

走进微生物实验室的办公室,我用“朴素而舒适”来形容映入眼帘的一切——办公室,颇为老旧,但是整洁有序;人,衣着简约大方而不失庄重,举止优雅自然而无刻意做作。他请我品尝一杯“SLB”,开始从酸奶的原理给我讲他的“生命奶”……没有玄奥的术语,没有机械的推理,他的讲解使我这个文科毕业的人对细微的世界充满了兴趣。他说,他从事的是微生物领域的研究,研究一些小东西嘛,当然就需要特别小心喽。这位“小心”研究“小东西”的青年学者,在他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1983年,21岁的张小平毕业于川农大土壤农化专业,留校从事土壤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始了他与微生物这种“小东西”的缘份。1986-1987年,进修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1988-1990年在赫尔辛基大学微生物系学习并获得微生物学硕士学位。此间,张小平对西方人将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颇有感受,相形之下,当时我国的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就迟滞一些。这使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和研究,广交学界朋友,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0年,张小平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归来,回到了科研条件和物质待遇尚差的母校,继续他的微生物学研究和教学。默默的耕耘终会换来丰硕的果实,1993年,由于在教学科研中的突出成绩,张小平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次年即担任硕士生导师;1998年,晋升为教授,在学校实施的“人才工程”中被定为校级学术骨干;2000年又被遴选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1年7月,获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张小平说:“作为高校的教师,我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一条腿是教学,另一条是科研。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是‘输出’;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是‘输入’,‘输出’与‘输入’需要平衡。所以要两条腿走路。”所以,他在1994年担任硕士生导师以后,仍然坚持相当数量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专科和硕士生开设了7门课程,包括农业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菌种选育与保藏、近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固氮专题和高级微生物学。同时作为副主编参与编著了《农业微生物学》全国统编教材。

教学相长。张小平教的是微生物学,学的是微生物学,他的研究就是“微生物”这些“小东西”。10多年来,他在微生物学领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为川农大微生物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杰出年轻教师基金和联合国生物技术基金项目的资助。1997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获得了欧共体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资助。这些资助使勤奋好学的张小平如虎添翼,在学术研究方面不断前进。

10多年来,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微生物学会主办的一级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欧洲微生物学会主办的一级刊物《Applied and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以及《微生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此间,还出席了德国国际豆科树学术交流会(1989.10)、武汉国际根瘤菌多样性与分类学术交流会(1994.10)、圣彼得堡第10届国际生物固氮学术交流会(1995.5)和巴黎巴斯德微生物所主办的第11届国际生物固氮学术交流会(1997.7)……在会上报告了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国内同行的好评,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地位。

除了研究的“量”大“面”广,张小平学术研究的“质”也高。其论文中的观点和方法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达50余次,并被生物学文摘(BA)和化学文摘(CA)收录多次。1991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的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多样性,揭示了根瘤菌与寄主和环境协同进化的规律,其中所用的数值聚类法被国际细菌分类委员会根瘤菌/土壤杆菌分会订为参考方法。1992年发表于《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的论文,创立了检测根瘤菌在根际土壤中竞争结瘤能力的方法,为高效菌株的选育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保证。 1998年,他与芬兰学者一起发表了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的两个新种。他在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刘世贵、陈文新、李阜棣等评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重大的潜在适用价值”。近年来,他又在花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和分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微生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西南农业学报》、《Applied and Systematic Bacteriology》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采用一系列现代最新分子标记技术,从基因水平上提出了花生根瘤菌的科学分类地位,定名为大豆慢生根瘤菌花生生物型,彻底动摇了花生根瘤菌与豇豆族同源的传统分类体系,是国际根瘤菌系统分类领域一项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为他在基础研究中的突出贡献,1997、1998年获得四川省教委首届科学进步二等奖、四川省政府科学与技术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十杰青年科技创新奖和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张小平说,个人的成功与周围的人和集体是分不开的。成功之前需要的是周围的人和集体的哺育,成功之后也要支持周围的人和集体,关心学校与学科的发展。1996-1999年他每年用课题费送一名青年教师或研究生赴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作短期研修,添置大量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系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川农大微生物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大的贡献。

广泛的学术活动是开拓学术视野的窗口。张小平广泛参与学术研究团体,兼任了众多的职务,现任川农微生物系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农业微生物专委会主任、四川省土壤学会理事兼土壤微生物专委会主任,是目前活跃在国内外共生固氮研究领域很有造诣的年轻学者,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好评。

张小平十分宠爱他的小女儿,却也对“小东西”微生物很是着谜,把相当的精力都花在了对微生物的研究上。好几次,我看见他领着女儿在小馆子里吃面条,他女儿说,“妈妈下乡工作不在家,爸爸可舍不得花时间做饭呀。”张小平对此却有自己的说法:“花时间做饭就不能花时间陪女儿了。”如今又主持学校外事办工作的他,一口流利的英语,不仅给自己的科学研究带来方便,也在为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小平的“两条腿走路”怕要变成“两条腿跑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