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广大农村,只要提起养猪专家,少有人不知道乔绍权教授的。为了准备采访他的提纲,我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却发现有关他的材料少得可怜,实在让人费解。我不甚了然地来到了农业大学的一座普通院落里,见到了盟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养猪专家乔绍权教授。今年将满70岁的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每天的日程仍排得满满的。虽然早已退休,他依然在为四川畜牧事业作贡献。“只要还有能力,就要为农民做实事。”这是乔绍权教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提前向乔教授预约过,要到他家去采访,请他把能够准备的材料准备一下。刚到他家坐下,就见他从卧室中一个并不显眼的角落里抱出了一大摞证书。看见这些,有些出乎我的意外。他一边走,一边说:“这许多证书就是我的老伴都不知道,孩子们也不清楚。”当一本本地打开这些荣誉证书的时候,我深深地震撼了。自1985年以来,乔教授先后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奖励近20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星火计划项目二等奖1项。他负责研究的四川良种猪及配套饲养技术的推广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猪微生物饲料增加剂研究及应用获商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丘陵地区养猪技术综合开发(遂宁市市中区试点)获四川省星火奖科技成果二等奖;创作的《中国现代养殖丛书》荣获四川省首届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他还从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11月10日,是乔教授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为表彰他30年来为畜牧事业作出的贡献,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机械化养殖协会、中国畜牧医学会联合授予他“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百名专家贡献奖”的荣誉证书,同时还颁发了奖章一枚。当我问道,这么多荣誉、成就,为什么网上搜集不到你的材料呢?他说:“荣誉属于集体的,荣誉永远属于过去的东西,人不能总只停留在过去。”就是这朴实的话语,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作为一个在泸州农村出生的孩子,乔绍权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和养猪打上一辈子的交道。1957年,他通过高考考上四川农业大学,1964年毕业之后,先被分配到四川省农业厅,后到四川农学院报到留校。由于工作上的需要,他选择了长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猪的遗传育种和饲料生产工作。但没有让他想到的是,仅仅是工作需要选择的专业会让自己成为一名“养猪专家”。
参加工作后,在面对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科研经费也缺乏的情况下,他本着对养猪事业的热爱,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开展科研活动。“文革”期间,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乔老依然坚定对党、对祖国的信念不动摇,坚定用所学的知识来服务社会的信念。出于这个信念,他坚持进行学术研究,利用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已,同时还发挥自己的特长,免费为广大师生照相、理发,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乔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喜欢为大家做实事做好事的人。
在工作中乔教授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但在荣誉上面却没有太多的追求,他始终以集体利益为重。记得有一次科研项目完成后,学校指定乔教授汇报工作,他主动谦让了。在事业上,他重视培养年轻人,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条件,主动把自己承担的课题让给他们,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脱颖而出。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充分体现了一位普通盟员的高尚情操。
长期以来,他还热心参与各种社会服务。“盟遂合作” 开始时,乔绍权教授作为参与人,在杨凤、廖家棠、郑鸿培等同志的影响下,毅然加入民盟,决心象他们一样,用自己的专业,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三年,乔教授先后几十次到遂宁义务参加社会服务工作。当时雅安去遂宁的交通特别不方便,每次都要先到成都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再赶去遂宁。当人家问他,你去那里又没有什么利益可图,来回折腾为什么啊!他说:“作为一名盟员,参加这种有利于广大农民朋友的服务项目,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要坚持到底,绝对不能半途而废。”当时生活条件有限,到农户家里去都是走路,晚上就住农民家里,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他笑称:“我这个专家就是经常从这家钻到那家的专家。”在“盟遂合作”开展期间,他因为工作突出,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委员会、遂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在省内,他是知名的养猪专家,扶持的农民不计其数。在80年代,受他扶持的农民不仅富起来了,家里买了彩电,其中一位还因带头致富当选了省人大代表。乔老师知道这些后,感到由衷的高兴,虽然自己靠工资养家糊口,用的还是黑白电视机,但他至始至终没有收农民的一分钱。
怀着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信念,他的足迹不仅走遍了四川,还踏上了支援云南畜牧业建设的道路。此前,杨凤同志受民盟中央楚图南同志的委托,要帮助云南发展畜牧产业。为了完成楚图南同志的夙愿,乔绍权与杨凤同志于1996年至2002年期间,先后几十次到云南,开展畜牧业服务,重点是在丽江。支援云南期间,乔教授走遍了云南三分之二的地市,指导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养猪户。因为在云南工作期间,他象牛一样拼命工作,所以每到一个地市州指导工作后,人家都送给他一尊身体强健富有斗志的牛的铜雕塑,来表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纳西族人民还送了他富有地方特色的挂件。乔绍权与杨凤所负责的项目完成后,云南改变了以往一向主要依靠四川买猪肉吃的局面,现在已能自给自足。
在一个把自己一生都义无反顾地奉献给科学事业的专家的人生字典里,是没有“退休”这两个字的。乔绍权教授尽管在62岁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作为一名养猪专家,他退而不休,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始终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全心全意为农民办实事,奔波在四川各个地市,为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全省有规模的养猪企业通过他的同事、学生、朋友等渠道请他指导,其中有不少企业请他当技术顾问,但都被他拒绝。很多人纳闷,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啊?他说:“我不是仅为一家企业服务,而是要为广大农民办实事。只要是农民有要求,我都会义务服务。”
乔老退休后,主要参与养猪场的设计等,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70%的大型养猪场接受过他的指导,如:高金公司、金立公司、名山利维等25家企业,种猪规模达到20750头,土建面积240873平方米。对此,他并不满足,他说他还要继续为农民办实事。只有看到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他才能感到满足。这――就是一位普通盟员、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