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在辛亥革命纪念日——民盟盟员贾厚仲先生记事
发布日期:2011-10-19 11:33:54 来源:宣传部 作者:杨雯

我校民盟盟员贾厚仲老先生的祖父曾是同盟会的会员,他受着家中浓厚爱国氛围的熏陶长大。这种强烈的爱国情绪,成就了他远征异乡保家卫国的传奇经历。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也恰是他87岁的生日。在八家村教师宿舍的家里,贾老拄着拐杖颤巍巍走出卧室,向记者讲述起了他的故事。

60余年过去,虽年至耄耋,存于脑海中的记忆却依旧清晰。

一支枪种下爱国心

1944年南京的冬天很冷,贾厚仲正在金陵大学读一年级。这时,传来第一次出征损失惨重的中国远征军急需征召文化水平较高的学生兵,以接收盟军援助的现代化装备的消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亡国了!我是中国的学生!"一时间杀敌雪耻、保家卫国的热血在年轻的胸膛中沸腾激荡。于是,贾厚仲留下一封请表兄转寄父母的信后,便毅然报名参了军,当了一名远征军战士。从成都到新津机场,到昆明,再到印度,最后到缅甸,随军辗转来到了缅北,他正式成为了中国驻印军新22师学生队的士兵。

"其实15岁读初中时我就偷偷报考过空军,只是体检视力不过关,没去成。"是什么让贾老念念不忘从戎报国?原来贾老的祖父是同盟会会员,贾家有着世代相传的爱国热情。贾老清楚记得,祖父有支"护法运动"专门打造的枪。他每次细细摩挲着枪身,上面镌刻的"护法纪念"字样常常使他心潮澎湃,那一场轰轰烈烈令古老中国焕发青春的革命,在他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投身抗战奔赴缅印

贾厚仲来到驻印军时,缅北战役节节胜利,驻印军进攻已近尾声,但日常训练出操他仍非常积极。动作追求近乎严苛,就是一个托抢的动作,晚上睡觉前他都要练上无数遍。

印缅地区蚊虫肆虐,晚上睡觉都要戴上像养蜂人一样的面罩;棒子床睡起来咯得慌,睡得身上条条红印;即便是冬天,割面的风沙中汗水也没少过,想洗澡就在驻地旁的小河里解决;补给不足,只能自己挖野菜;实弹训练中,流弹更是不长眼,随时可能丢了性命……"学好了本事,才好去打日本鬼子!"恶劣的生存条件毫不足以动摇坚定的报国心。

1945年胜利完成任务的中国驻印军返回祖国。这一天,当载着驻印军士兵的车行至昆明城外,无数百姓在公路两旁夹道高呼"胜利了!胜利了!"贾老看到有位老人也是手舞足蹈,蹦得老高。回想起这一幕,87岁的贾老脸上洋溢着豪情,仿佛还是当年那个身着戎装、钢枪在握的青年。

放响百年雪耻礼炮

回国后的贾厚仲成为了新6军14师炮兵营一名士兵,这恰让他有幸参与了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仪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之一。1945年9月9日,他所在的炮兵营三连受命到南京城墙上放礼炮,连长让他放了第一炮,后来他才知道这天举行的是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仪式。

于是,那一刻成了贾老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镌刻在他的生命里。"打了8年,军民牺牲了3800多万,光是重庆大轰炸就死了1万多人。战胜倭寇,所有不平等条约取消了,租界没有了,内河上的外国兵船也没有了。""现在来看,这个礼炮不是一般的炮,而是真正的胜利大炮,是抗战8年胜利的礼炮,是100年来中国雪耻的礼炮。"时隔60多年,贾老讲起这一段仍然哽咽了,抑制不住的激动让他眼中泛起了泪光。

投笔从戎报国志,复我河山解倒悬!为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奋不顾身,这是贾老从祖父那里承续的精神。时隔百年,那些曾在辛亥革命中抛洒热血、视死如归的儿郎早已作古,甚至他们的儿孙也已老去,但记忆不会老去,精神的血脉必然代代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