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白驹过隙般的生命从容而坦荡,厚重又平实?怎样才能让短暂生命的脚步留下痕迹、产生价值?
“年轻时的漂泊,学习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辛,但是那么多的苦过后,在爷爷您眼中透露出来的是那样坚定祥和的目光。”学生张思兰的眼里,我校土壤农化系一位退休老教师李厚实就是这样一位让生命绽放深沉柔和光泽的老人。
不久前,住院一年多的老先生终于回到了家中。笔者有幸得以走近这位老人,聆听他的传奇。
一颗中国心
1918年秋,李厚实出生在印尼爪哇岛一个叫斯拉维的小镇,那时父母为他取名李恭懿。直到19岁,中国对他来说还是一片从未踏足过的陌生河山,只在父辈的谈论和自己的梦中出现。
19岁那年,他正是印尼直华中学的一名中学生。此时,日本铁蹄蹂躏中国东三省的消息不断传来,侵略者的残暴引起印尼中国学生的强烈反响,这也强烈激发了李恭懿身在他乡也不曾改变的爱国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尽管还是学生,也应该在危难中与祖国站在一起,李恭懿萌发了回到中国求学的想法。当他把想法告诉母亲,没想到的是,母亲不仅没有反对还很支持他的想法,只是在临行前提出了一个要求:“一定要完成大学的学业”。在母亲面前,李恭懿郑重地点了点头,义无反顾踏上了归国求学路。
抗战中,李恭懿一面关注着战事,一面在万县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完成了高中学业。就在他毕业这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同时他读书和生活的费用来源也自此断绝。迫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进税务机关当雇员,却又因深深厌恶其腐败,偷偷坐小木船来到了陪都重庆。在这里他毫无依靠、生活窘迫,住着与人合租的破草房,每天赶大早去朝天门码头帮人搬货物和行李,以维持生计。因为怕去迟了找不到活儿,他不得不在清晨5点起床,开始在江边到山顶的石阶上不断来来回回,直到傍晚。干重体力活,吃最便宜的糙米和豆豉,日子很苦。困窘中,保持健康成了特别重要的事,因为一旦生病,便不得不靠卖血来凑医药费。
时至今日忆及这一段,艰难困苦历历在目。可李老先生却说,离开殷实的家庭,与祖国共患难是他“从不后悔”的选择。
情谊最无价
放弃自己的名字,改用别人的名字。傻?李恭懿就做过这样的“傻事”。
从1938年到1943年,日本针对重庆平民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轰炸。1941年6月的一天,日军轰炸的剧烈爆炸声从傍晚一直持续到了午夜。李恭懿和同伴在混乱中躲进防空洞。一个主要防空洞通风口被炸塌,黑暗中数以千计的难民因踩踏和缺氧窒息而死。从许多人又哭又喊,直等到最后一片死寂,当李恭懿被允许进入防空洞寻找失散同伴时,他发现最亲密的好友倒在了冷冰冰的地上,胸前全是因缺氧难受自己狂抓的伤痕。“怎么回事,厚实?!”看着死去的好友李恭懿不可抑止地放声大哭。
为了纪念劫难中的友情,劫后余生的他从此改用了朋友的名字——“厚实”。他要代替最好的朋友活下去。对他而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才是世间至珍至贵的东西,待人重情是他一生的重要原则。
从2007年心脏病发开始治疗以来,李厚实老人几乎成了最受欢迎的病人,他和治疗他的医生护士们都成了朋友。去年,病中的他在医院接受治疗。一天一位实习小护士为他输液,从左手换到右手,右手到左手连扎好几针,却没能扎进血管。看着老人臂弯里的6、7个针眼,照顾老人的保姆都急红了眼,要求换一名护士来操作。看见平日照顾自己的小护士紧张得冒汗,老人虽然心里叫着“好痛哦”,却仍把双臂往她面前一伸,还温言鼓励“不要紧张。没有实践,怎么会成功?”正是有老人的宽容和鼓励,小护士最终把针扎了进去。这位小护士哭了,“爷爷你太好了,没得你的鼓励,我都不敢扎针了。”此后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直到现在。
生命的价值
放弃浮华,选择平实才是有价值的。
年轻时的李厚实眉眼帅气、英气勃勃,曾被北碚电影公司选中当演员。可他说“人最重要的不是帅,帅没得用。帅也要是心灵的帅!”抗战一结束他就考进大学,实践对母亲的承诺。
“人一生一定要有目标,不要盲目地活。”因为喜欢,大学里他选择了学习农业化学。此后,他的研究工作也主要在化学方面。1979年,联合国沼气会议在成都召开,李厚实也参加了。他发现,因为内容专业性强,指定的翻译无法胜任工作;99位专家组成的庞大的中国代表团中,包括他在内仅有3人能与外国同行对话。在中国承办的这场学术交流中,整个中国团处于失语状态,一股强烈的耻辱感震撼着李厚实。意识到因为文革动乱造成人才零落,回校后他便立即向学校申请改行教专业英语。而这一教就是30多年,直到他生病住院也没有停止。
退休后,只要有人向他请教英语,从7、8岁的娃娃到大学生,他都花大力气毫无保留地传授,从不收一分钱。到他生病住院,医院的医生护士又成了他的学生。“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理解。”看见老人病中仍在坚持,家人很是心疼。老人却说:“知识我留着没用,年轻人需要有特长,我要把知识留下来,把事业传给人。”
“爷爷,谢谢您,您将影响我们一生。”学生小敏的信里亲切地称李厚实为“爷爷”。 从陌生人到师生到亲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化着。“与其表扬不如让人心里记得你。”还有很多人和小敏一样,这令李厚实最为高兴。“虽然年龄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愿意为我的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一点点的贡献。但是,矛盾仍然存在我心中,让我感到着急的是我如何为那些年轻人留下些什么才更为合适。”
几年前,李厚实老人同爱人先后在红十字协会签定了捐献遗体协议。去年老伴离世,依协议捐献了眼角膜和遗体。老人淡淡地说起感受:“我们在世上,把我们的知识留给后面的人,我们离世后,把遗体捐给医学事业,这就可以造就更多的医生。”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垂暮之年依然希望将他的全部生命燃烧发出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