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下午,雅安校区育新楼一楼报告厅苍松肃立、菊花盛放,三幅巨大的挽联寄托着人们的哀思,我校名誉校长杨凤先生追思会在此举行。先生家乡代表、省市部门单位领导、9所高校及科研单位代表、学校代表、先生弟子、16家企业代表、家属及亲友代表共400余人,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五湖四海、从全国各地赶来,共同缅怀杨凤先生光辉的一生,追思他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科发展、对四川农业大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追思会由副校长陈代文主持。
在会堂庄严凝重的氛围中,全体与会人员为杨凤先生默哀三分钟。
先生生平曲折坎坷。1920年冬月24日,杨凤出生于云南丽江县拉市坝,抗战爆发后,立志科技报国,于1941年考取了梦寐以求的国立西南联大化学系。1943年考入云南省公费留美预备班,1945年就读于美国依俄华州立农工学院畜牧系大学本部,获学士、硕士学位、并攻读博士。政治、战争,多磨难也难堵归乡路,排除万难于1951年10月回国工作。1951-1966是艰苦创业15年,1951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农学院教研室主任,1952年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研室主任,1956年随四川农学院迁到雅安。1966-1976是矢志不渝10年,特殊时期也不能阻挡先生的科研事业。1978-2004是创造辉煌26年,1979年7月任四川农学院副院长,1982年7月任四川农学院院长,1985年5月任四川农业大学校长,1986年12月任四川农业大学名誉校长。2004-2015是老骥伏枥11年,先生积极做好传帮带、助力学科发展,关心平台建设,关心教师和下一代的成长。
发展学科、推陈出新。先生创建学科平台、推动学科发展,于1963年组建饲养营养研究室,1986年创立动物营养研究所。先生庄重表示“要培养一批人才,争取成为全国重点学科,在学术上走在国内同行前列。”否则,“生则寝不安眠,食不甘味,死则死不瞑目。”先生狠抓学科内涵建设,组建团队注重学缘结构、学科交叉以及老中青结合,提出“献身、协作、求实、创新”的所训,注重年轻人培养,给年轻人“开铺子(创造工作条件)、铺路子、搭梯子”,1985-1990年所里十几名教学科研人员,先后有8位年轻人脱产学外语和上电大,7名年青人出国。搭建科研平台,从“猪公馆”到“洋猪舍”,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号召研究生身处“地狱”,献身学业,立足中国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我校动物营养学科于1989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2007年又连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助推四川农业大学进入国家100所211工程大学。
教书育人、桃李繁盛。先生率先构建动物营养主干课程和教学体系,主编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动物营养学》,1997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2006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狠抓研究生班讨论(Seminar)和中期考核,注重文献阅读与国际视野,亲授英文原版,注重研究生英文能力,创立英语提高班,要求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提出 “三段式”过程培养,即1/3时间读书、1/3时间实验、1/3时间论文,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集体指导、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狠抓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共培养博士31人,硕士47人。
潜心研究、成果卓著。先生科研求实创新,立足国情、问题导向、研究为产业服务,集中所有资源开展研究,开创性地研究并制订了《南方猪的饲养标准》,《四川猪饲养标准》和《水禽饲养标准》,为四川乃至全国配合饲料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选育并大面地推广高产瘦肉型猪配套系,为四川生猪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与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山西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四川省养猪研究所、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畜牧所等10余个单位开展协作研究。在校内,与生理生化、兽医、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等学科专业合作,与密西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德州科技大学等10余所大学展开了深入的国际合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心系产业、服务社会。先生创建了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政府合作进行技术指导,与四川60个余个县市进行产业对接指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大邑县建立了我校第一个校县合作基地。通过民盟进行技术指导,与30余个市县进行了生猪产业帮扶对接服务。回归云南,服务地方产业,被云南省政府聘请为省政府畜牧业经济顾问,助推云南省建立“畜禽饲料及营养实验室”,并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组织专家团队为云南省现代化养猪示范县工程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保证。
继承遗志、再创辉煌。目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共58人,团队年龄结构合理、质量高、创新能力强。方向由原来2个拓展到了5个,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全体人员将发扬严以律己、严谨治学的育人精神,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发扬甘为人梯、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发扬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让先生毕生的事业发扬光大,再创辉煌。
与会来宾自由上台发言,动情述说与杨凤先生这位学术泰斗、仁厚师者交往相处的点点滴滴。不少人不禁红了眼眶,语带哽咽。
“我站在地狱门口,迎接你们18勇士的到来。”这是杨凤先生在我校8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时讲的一句话,也是他严格要求学生的真实写照。30多年过去了,当年学子对这句话仍然记忆犹新。
“读研的生活,就是每天从寝室到实验室,再到食堂,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地狱般的辛苦生活。”78级研究生、我校动物营养所王康宁研究员说,“先生对研究生要求很严,甚至会逐字逐句审查论文,实验开始、过程到结束都认真查看,看是否真实,有无弄虚作假。”
“原本高高兴兴参加毕业典礼,却被先生批评了40多分钟。”81级研究生、法国安迪苏公司总经理刘永刚回忆,当时先生严厉地说“你们有10分的精力,却没有10分的努力。”大家都羞愧得低着头,现场安静得落根针都能听见。
“我开题报告做了3次才成功通过,”85级研究生、湖南农大校长助理贺建华说,当时开题能一次性成功的很少。当年慕名考到先生门下,在川农大7年的学习时光终生受益。
虽然对学业要求严格,但杨凤先生对学生、晚辈的关爱却又如慈父般温暖人心。
“在团队里,端木老师是军师,每当先生严厉批评了谁,他都会让端木老师去安慰一下。”83级研究生、我校动物营养研究所张克英教授说,在团队里先生总是亲切地喊大家的小名,与大家融为一体。
“当年先生送我出国留学,完全是为我个人发展着想,完全没有为自己想”,81级研究生、美国康奈尔大学雷新根教授说,先生80寿诞时,学生们从各地赶来,先生感动得泪流满面,他对学生的爱是那样深厚,那样深沉。
我校动科学院院长李学伟教授非常感激先生当年的帮助。“刚留学回国时,拿科研课题经费很困难,是先生给省上说,这个娃娃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不仅经费不能少,而且要多给。”
曾是少数民族班学生、现任四川省草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白史且研究员回忆起与先生共庆彝族新年的往事,盛赞先生是少数民族的骄傲。
杨凤先生是中国动物营养学科的奠基人,其治学理念为人啧啧称道。他在担任校领导期间,为学校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弟子、同事、友人对此深有感触。
“大数据的思想在先生的团队组建里早有体现。”81级研究生、大北农集团副总裁姜树林说,先生的团队汇集了各学科名师,这种跨学科整合资源的做法为更好地开展科研打下了良好基础。
“用最好的知识解决最实际的问题,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学科有机结合。”雷新根说,当年从先生这里学到的科学方法为自己日后在美国生存、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先生的一句话,让云南农大的动物营养学科从无到有,科研经费不断增加。”张克英说,先生一直心系家乡发展,只要家乡发展需要,他都无私提供帮助。
副校长朱庆说,“我们这批人都是在先生的教诲下成长起来的。”他谈到,先生是学科公认的泰斗,如果没有动物营养学科,我校当年不可能成功获批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作为学校迁到雅安来的第一批川农人,先生坚持下来,无私奉献,在进入211工程关键时期,亲自带队去北京,用自己的声誉和地位,用取得的丰硕成绩作支撑,促使学校取得最终成功。他表示,川农大人会继续加倍努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弘扬“川农大精神”,将先生开创的事业继续下去。
“虽然先生说自己不是做官的材料,但他担任校领导期间一直思考如何将学校发展好、建设好。”我校原党委副书记杨玉石说,当年先生曾经带队去龙泉、德阳等地调研,想把学校迁出雅安,无奈受多项因素制约,最终没能成功。
原教务处处长罗承德忆起先生宽厚的学术水平、风范无边的人格魅力。他做了一副挽联,表达哀思:“无曰已是,无曰遂真,执着严谨做事,学界堪称泰斗;不矜己长,不攻人短,刚正坦荡做人,后辈誉为典范。”
德高望重的张子仪院士发来挽联:亦师亦友蓉城一别竟成永别,善诲善谕雨都无悔惠泽千古。
家属代表杨尚光感谢学校领导的多次探望,感谢先生弟子们不远万里赶来悼念,愿老人家一路走好,激励大家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老人家的遗志,继续发扬“川农大精神”,在校领导带领下齐心协力,改革创新,把川农大建设得更加美好。
据悉,杨凤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月3日在雅安市殡仪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