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形势催人奋进。
长期以来,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建务实之言,献科学之策,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结合特色献真言
8月26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一场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主题的专题协商会,吸引了多家媒体关注。据统计,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涉及文化建设方面的提案共有1476件。而这上千件提案的背后,很大一部分都凝结着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民主党派成员的心血与智慧。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完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完善文化法律、扩大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可以说,民主党派的关注目光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参政议政工作中,民革中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与“三农”、“祖统”和社会法制等特色领域相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2008年《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提案被全国政协选为重点办理提案;2009年《加强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推进农村文化环境建设》、2011年《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等提案也得到了有关办理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详细答复。
针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不适应的问题,民盟中央经多次调研后,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提案》,建议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职能,大力发展民间组织,鼓励和引导国民文化消费,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此外,民盟中央还向全国政协会提交了《关于完善电视广告监管体制的提案》等多个提案,从不同角度关注文化议题。
文化议题一直是民进中央参政议政最为鲜明的特色。自上世纪90年代初,民进中央就不断围绕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民进提出要为国家的大文化建设献计出力,文化建设成为参政议政的重点。2010年1月7日和12月30日,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两次率队走访国家文化部,与文化部领导就文化发展、参政议政等进行沟通。严隽琪指出,民进提出“要以新作为巩固老阵地”,就是要从更高、更广的视野,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和研究文化领域的问题,推动文化发展。
“留守”与“出走”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尤其要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2011年1月,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率调研组,就“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海南开展调研。周铁农指出,我们必须守护好那些濒临失传的黎族传统技艺和正在消失的文化现象,使其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民族的精髓得以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调研后,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保护和发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建议》的集体提案,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2002年和2003年,随着最后一位“子弟什不闲莲花落”艺人徐俊杰与最后一位“西河大鼓书”艺人刘云亭先后离世,这两门古老艺术从此失传。民间艺术后继无人的警钟屡屡敲响,农工党中央先后组团赴北京、天津、陕西等多地就民间艺术进行调研,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大对古老“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关注和帮扶力度的建议》,建议文化部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民间艺术”传承人和各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发展。
针对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与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称的现状,今年全国政协会上,民进中央提交了《建立文化强国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会发言及《关于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案》,建议制定文化“走出去”战略规划、完善文化产品出口的配套政策、加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不仅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也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民主党派,致公党中央近年来相继对闽南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客家文化等区域文化进行调研。致公党中央致力于打好“传统文化牌”,先后邀请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位海外侨领到大陆参观访问,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通过“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让华侨华人了解祖(籍)国发生的变化,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
把脉文化体制改革之路
据统计,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5%,与美国文化产业所占GDP比值27%、英国11%相差悬殊。如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各民主党派关注的焦点。民建中央围绕文化产业多次组织专家座谈,并到北京、上海浙、江等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民建中央提出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四点建议,并呼吁加快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被媒体称为“中国创意产业之父”,他多次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就文化创意产业调研,并在全国进行巡回报告,强调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恢复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重视。为更好地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参政议政,今年4月16日,民建中央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组。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称其为“民建参政议政工作的一件大事”。
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人才,而缺乏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也一直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8月26日,致公党中央提交《加快产业人才培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制定文化产业人才规划,整合人才培养的“源流”,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金和资助体系等,为破解文化产业人才难题提供了借鉴。
文化体制改革既是难点,也是重点,为此各民主党派发挥智力优势,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与研究。今年5月,九三学社中央下发通知,要求浙江、湖南、陕西三个对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有所研究的省份对“文化事业发展方向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课题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上报九三学社中央。随后,九三学社中央召开两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8月17日,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建言,提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把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建议,引起热烈反响。
8月26日,民建中央、致公党中央也分别提交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对策》和《文化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其建议》的书面发言,其中关于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等建议,得到高度重视。
推动两岸文化共同繁荣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也是两岸同胞的宝贵财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是民革中央参政议政工作的特色领域之一。2011年3月,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应台湾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之邀,率领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一行赴台湾进行“回访之旅”,为海峡两岸高端参访和文化交流写下浓重的一笔,得到两岸民众的好评。民革中央还参与主办了第二届海峡论坛、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化博览会和首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高端论坛等,为推动两岸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做出努力。
民进中央连续参与主办了多届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研讨会,邀请两岸专家学者共话两岸文化。2010年12月,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率叶圣陶研究会文化交流考察团一行,赴台访问交流,在台湾举办开明画院台北书画展、与台湾文化艺术界人士座谈,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台盟中央调研发现,“朱子文化”是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文化载体,但大陆对朱子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还存在问题。为此,台盟中央建议,加快步伐促进“朱子”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加强合作构建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
针对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与交流日益频繁,台盟中央提交了《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建议,提出打造产业合作平台,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载体;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推动制定两岸共同标准战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团结报》记者周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