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吕秀兰教授扶贫事迹
发布日期:2021-03-22 00:09:33 来源: 作者:

3月21日,《人民日报》在教育版以《论文写在大地上,才叫真本事》为题,报道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我校吕秀兰教授在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事迹。

吕秀兰系天府农业大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葡萄资源平台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葡萄首席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葡萄岗位专家;是广大果农口中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吕葡萄”“吕樱桃”“吕李子”。她每年有200余天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其中在高原藏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深度贫困区服务天数达130天以上,在生产关键环节每天10余个小时忙碌在田间地头,甘当“调研员”“研究员”“培训员”和“推广员”,为鼓起百姓“钱袋子”、丰富群众“果盘子”全力奔走。按照“建立一个基地,浓缩成一个样板,成为一个看点和亮点,带动一方产业,辐射整个行业”的目标,她带领团队在四川茂县、汶川、屏山、西昌等地建立了甜樱桃、葡萄、李子科技示范基地40个;审定、鉴定果树新品种27个,撰写水果地方标准28个,发表论文150余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90余个,面积达70万亩,累计增收达40亿元,年培训土专家和种植者等4000人、带动5000人产业脱贫,受到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10余次。先后获评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阶段,吕秀兰教授团队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的殷切嘱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乡村振兴贡献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当前,她正带领团队围绕园艺产业“卡脖子”技术以及农艺与农机融合、智慧园艺、高质量绿色生产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技创新攻关,力求通过老带新开展协同创新研究,研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为擦亮“川果”金字招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