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全县农民的眼中,四川农业大学家禽营养专家张克英教授就像一位邻家大姐,热情能干、亲切友好、认真吃苦,没有一点架子。作为天全县山地鸡养殖的首席专家、挂职科技副县长,她带领科技团队帮助当地农民开辟出了一条致富路。
女专家挑战新任务
二郎山山地鸡产业是天全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项目,作为重点产业被纳入“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列为全县十大重点督察项目之一。2007年起,在四川农大专家大院帮助下,天全山地鸡产业经过3年的发展成为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但是2010年前后却遭遇了发展瓶颈,产业逐渐停滞不前,与同时起步的其他地区的养鸡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地政府非常着急,却始终找不到问题出路在哪里。
2010年张克英挂职科技副县长后,掌握多方信息,精准地找到症结所在:天全县二郎山山地鸡科技示范专家大院一直坚持“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当地政府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支持,但对企业发展遇到的难题并不真正了解;企业不清楚政府相关政策,也不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缺乏产业发展规划;政府不少职能部门对专家大院开展的工作也不甚了解。
张克英多次组织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大院的专家组召开三方研讨会。一方面请公司把情况和需求介绍清楚;另一方面让政府意识到如何做到物尽其用,让更多职能部门了解企业发展规划和专家大院的工作,以便及时提供对口支持。研讨会专门总结和讨论了山地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措施,对当地山地鸡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她还和地方畜牧、科技、农业等部门领导多次座谈,了解县上对山地鸡产业的支持情况,亲自和企业老总沟通交流,随时掌握三方的最新信息,并推荐和联系县上有关部门和企业人员去安县参观学习长沟村土鸡养殖和专业合作社运作经验。
2010年挂职天全县副县长后,工作繁忙的张克英每天忙得像打仗一样,学校的大量教学和科研工作不能耽误,县里安排的工作也要做好,起早贪黑是家常便饭。县上时常早上9点钟开会,她要早早地从学校的居住地出发,驱车40公里赶在开会前到位。她白天忙着上课科研、处理县里的事务,晚上回到办公室指导修改研究生文章和论文,天天深夜才回家。
经过不懈努力,天全县发展山地鸡林下养殖终于探索出了新的途径。企业完成了“升级转型”报告和产品升级规划实施方案,山地鸡产品的加工得到重视,产业链将得以延伸。今年,政府还有投入上千万元的计划狠抓林下经济,张克英还协助请去川农大的经济管理专家为天全县设计林下产业运行科学规划。
为养殖户增收致富
“地方需要技术,不只是需要高科技,更需要综合技术的运用,最重要的是把常规技术贯彻到位。常常因为常规技术执行不到位,影响了养殖户对整个产业的看法。”张克英在走访了许多养殖户和养殖小区后,发现往往因为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环境温度控制等环节出现差错,最终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损失。
天全县小河乡有家大型养殖场,采用林下养殖方式一年能出栏5—6万只鸡。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家养殖场的鸡啄羽现象非常严重,看着一只只鸡相继死亡,养殖户小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小曹愁眉不展之际,张克英走访到了他的养殖场,发现该鸡场的鸡群生活环境差,人员和鸡群的道路未分开,疾病防治困难,饲料不能充分保证,造成鸡群抢食,生长均匀度差,饲料单一造成养分缺乏。张克英立即提出整改意见:将人员和鸡群走的路线分离,将大小鸡分群饲养,还要合理配制饲料……后来,小曹又前往四川农业大学专程求助,尽管工作繁忙,张克英依然挤出时间接待他,耐心地倾听他的讲述,仔细询问鸡场的具体情况,不厌其烦地解释方案里的专业术语,直到小曹完全弄懂弄明白。小曹得到了张克英的“亲传”,养殖场鸡啄羽现象大幅度减少,鸡的成活率从82.3%提高到92.3%。
二郎山山地鸡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张克英所带团队的努力,农民们改扩建了鸡场和全自动孵化大厅,专家组开展了山地鸡品种选育、饲料饲养、病症防控和数项科技攻关。
如今,全县常年存栏种鸡8万套以上,全年提供800万羽优质种苗,每天生产鸡苗2万只以上,年出栏绿色商品鸡达到800万只。项目的成功实施还解决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3600余人,带动了天全县整个行业内的养殖、饲料、兽医、肉品加工、附产物加工,让当地山鸡养殖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增加1.4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张克英和同事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了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形成了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为养殖户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改善养殖户卫生环境条件,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让科研成果走出温室,让科研力量走进山林田野,最直接地服务‘三农’,这是我们团队的共同心愿。”张克英微笑着说。